在这个炎炎夏日,冰杯悄然走红,成为了许多人的消暑新宠。然而,在享受冰杯带来的清凉时,你是否想过它到底安全吗?谁又在监督它的安全标准呢?
冰杯,顾名思义,就是装有冰块的杯子。因其便捷性和能让各种饮品瞬间变冰爽的特点,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无论是在便利店还是部分生鲜超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价格方面,纯净水冰杯一般在 3 至 5 元之间。
目前市面上的冰杯大致可分为两类:纯净水冰杯,配料表中仅有水;带味冰杯,如咖啡冰杯、水果冰杯等。带味冰杯的价格通常会更高一些。
然而,冰杯在价格受到争议的同时,其食品安全隐患也引发了消费者的普遍担忧。
按照规定,食用冰是以饮用水为原料,经灭菌、注模、冻结、脱模、包装等工艺制成的冷冻饮品,制冰的水必须经过专业消毒处理,冰块也要经过抽样检查才可上市。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食用冰方面的国家标准。走访发现,市面上的冰杯所采用的标准不一,纯净水冰杯大多执行的是《冷冻饮品食用冰行业标准》(sb/t10017—2008),而部分带味冰杯执行的则是冷冻饮品的国家标准,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冷冻饮品和制作料》(gb2759-2015)。
令人担忧的是,此前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通报,佛山市顺德区金冠泓业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上海晓德食品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生产的食用冰,菌落总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这无疑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来保障冰杯的安全呢?一方面,生产企业应肩负起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确保冰杯的质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包括加速推动国家标准的出台等,以规范冰杯行业的发展。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冰杯时也需谨慎挑选。尽量选择正规店铺或品牌的产品,注意查看包装上的标签标识是否齐全,以及封口是否完整。
冰杯虽能带来一时的清凉,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希望生产企业、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让我们在享受冰杯的同时,无需为其安全担忧。也期待相关国家标准早日出台,为冰杯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