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一个人仅有一个名字,如果名字很多,那么正式名字依然只此一个。但古人就不一样。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尚,我们更习惯称它为姜子牙,他拥有包括吕望,吕牙,吕尚,姜望,太公望等在内的多个称呼。
并且,我们很容易通过《封神演义》去认识姜子牙,而且在这种刻板认识中,姜子牙是根正苗红的神仙,师承昆仑山元始天尊,跟随师父修行,往来无白丁,谈笑皆仙子的状态。然而,我们都错了,姜子牙此人是真正存在的,并且此人异于常人。
按照一贯思维,在中国人的心中一般比较厉害的人物会被仙化为人们的守护神,即以神仙的形式出场护佑一方安宁,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所以说姜子牙被赋予神仙的标签也是合乎情理。
一、名门之后,家道中落
1、出身名门,先祖荣耀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是“东海上人”并且提到姜子牙的祖上算是地位比较高的家族。在夏朝还没建立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充其量就是规模大一些的部落。水患一直是困扰在好几代人心中的大事,大禹带领人们兴修水利,疏通川道,成功解决了水患问题。
最终,因为大禹治水有功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他,而姜子牙的先祖作为大禹治水时的好帮手自然也获得了相应的赏赐。古人的赏赐莫过于土地,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到了吕地,故而,姜子牙的先祖也姓吕姓,这就是姜子牙名字中那几个吕姓名字的由来。古代时人们更习惯于用地名作姓,尤其是从小部落的氏族社会向着国家过渡的期间。由此,也再次证明了姜子牙是妥妥的名门之后,先祖因功受封,荫及子孙。
2、物转星移,辉煌不复
姜子牙的命运和刘备刘皇叔挺相像,都是出生于名门之后。尤其,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到他这一辈毫无贵族特权,沦落到编草鞋贩卖的地步。这姜子牙也差不多,吕地的姜氏家族在姜子牙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彻底没落了,有贵族公子的出身没有贵族公子的命。为了生计,姜子牙也得出去找营生补贴生活。
据史料记载,姜子牙从事过许多职业,当过杀猪宰牛的屠户,还在街市上卖过酒,卖过面料。然而,姜子牙的兴趣和优势根本不在做生意上,他自小喜欢琢磨五行八卦,占卜,派兵布阵以及治国平天下才是姜子牙的兴趣所在。
兴趣导向型的姜子牙在养家糊口上是一团糟,据民间故事记载,姜子牙的老婆马氏因为姜子牙“不务正业”选择不和他过,众所周知姜子牙最后大器晚成帮助周武王伐商,功成名就。这个时候,之前抛弃他的妻子马氏又回来找他了。姜子牙并没有明确拒绝马氏,而是顺手将一罐水泼在地上让马氏把水收回来,马氏见状羞愧离开了。这是民间故事中关于“覆水难收”的典故的出处,相传和姜子牙有关。
二、大器晚成,幸遇伯乐
1、太公垂钓,愿者上钩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逾矩。然而,姜子牙70岁的时候仍然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眼看一生就要过去还一无是处。然而,姜子牙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渭水河边垂钓,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并且上边没有饵料。
一边钓鱼一边吟唱宁在直中取,不在取中求。愿者上钩看起来似乎那么地不可思议,就如同姜子牙这位须发尽白的70多岁老者还梦想发迹,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一样不可思议。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悄然发生了:姬昌于渭水边始遇白发老者姜子牙,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姬昌惊觉眼前这位老者简直是个精通天地的全才,遂决定拜姜子牙为太师,二人一同乘车而归。
2、始遇伯乐,创业起始
姬昌和姜子牙乘车而归,开始了筹划推翻商王朝的工作,而所要用到的排兵布阵和权谋之计正好是姜子牙所感兴趣的事情。因此,我们常说:伯乐难求,正是这个道理。有了姬昌给姜子牙大师提供这个环境和平台,姜子牙大显身手的时刻就要来到了。运筹帷幄,而后决胜千里之外。
为了能够做好十足的把握,姜子牙首先为前期的战争准备做好了打算,据史料记载,他建议姬昌能够实行仁义之道,先聚拢民心,使得百姓愿意去支持姬昌,并相信姬昌能够带领他们打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早早就被姜子牙大师所用于实践,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出色能力,也进一步映证了那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三、灭周兴商,大展伟业
1、韬光养晦,始献良谋
姜子牙提出推仁政于民的治国方略稳定后方之后,将重心放在从后端的备战转移至目前的对外方针上。为了能够麻痹对手,对外让姬昌联络众诸侯中对于纣王不满意的诸侯,对其进行纳贡。如此一来纣王自然相信姬昌起码是比较忠义的,这种招式将商纣王唬得一愣一愣的,最终让商纣王彻底对姬昌放松了警惕。
一旦没有了外界的困扰和顾虑,姬昌便能够放开手脚抓紧备战。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姬昌积极地训练兵马,并一边加紧生产,同时还实行极为超前的惠民政策,鼓励生产最终使得周朝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取得发展。不仅如此,姬昌在姜子牙的建议下,进一步地笼络人心,他明断虞国和芮国的疆域纠纷,颇具智慧的解决方案使得诸多诸侯对于姬昌乃至他的周国刮目相待。
2、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姜子牙的治国韬略绝是非常人所能比的,姬昌去世后姬发即位,有好多次姬发都决定带兵攻入朝歌,但是都被姜子牙给拦下来了。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时机。这大概就是富有良谋的人的胸襟和智慧。一直等到荒淫无道的商纣王杀死了比干并囚禁了箕子,此时商纣王的民心算是要彻底失掉了。
故而,姜子牙选择在这个时刻发起进攻。时机成熟,姬发接受了姜子牙的建议,一边挑选出最精锐的先锋部队,一方面向各路诸侯发出通告。前期的各种铺垫已经做好了,余下的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一举推翻危在旦夕的商朝。姜子牙亲自挑选最精锐的队伍,战车,甲士,后勤保障一应俱全。姜子牙亲自带队,浩浩荡荡的伐纣大军开往朝歌。伐纣大军在姜子牙的带领下一路上攻城拔寨,势如破竹。
此时,还应该纠正的一个点就是,在姜子牙带领大军伐纣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神仙高人相助,能腾云驾雾的神仙,踩风火轮的哪吒,三只眼睛的杨戬二郎神,会遁地的土行孙等等,这些都是《封神演义》小说中神化后的艺术作品,这在当时根本不会出现的。古人一般会将特别出色且品德高尚的人神化为能够护佑一方平安的保护神,因此,《封神演义》和民间故事中的传诵,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姜子牙此人的过人之处。
3、商纣覆灭,封国定邦
商王朝好歹是有着几百年的基业的,尽管根基上有所动摇,但真正撼动起来并非那么容易的事情。姜子牙率领的周兵曾和商纣在牧野展开了决战,史称“牧野之战”。战争开始,周兵尽管打着正义的旗号,但是作为造反方并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再者商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周兵的优势不是很大。但是颇具智慧的姜子牙善于攻心术,一番攻心术让商朝士兵纷纷倒戈。就这样姜子牙颇有“神仙相助”感地击败了商王朝。
商王朝覆灭之后,武王姬发同姜子牙相议将国家分成若干诸侯国,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贡献的臣子和自己的亲族,就这样形成了周王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国家布局。姜子牙作为大功臣,被优先分到了齐地营丘的富饶之地。
四、结论
姜子牙,作为古代社会中集政治,文化,军事理论以及经济等方面均颇有建树的大家之一,被人们神化为神通广大的“神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时,还是那些生活郁郁不得志的人最好的一剂开导药,大器晚成,不卑不亢在姜子牙的身上深刻地得以体现。尽管,前半生贫寒,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坚守,漂流不定也在所不惜,最终终于碰见人生的伯乐,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姜子牙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上能在朝堂上为生民出谋划策,下能够在统领一方时因地制宜,快速发展。几百年之后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上称霸,姜子牙作为齐国第一代的主人,在方针推行和发展生产经济上都为后世做出了很多的范例,换言之,几百年后的称霸的齐国离不开先祖姜子牙的基础奠定。